無菌實驗室的設計需以 “控制污染” 為核心,遵循以下原則:
- 單向流原則:通過合理的氣流組織,確保潔凈區氣流從高潔凈度區域向低潔凈度區域單向流動,避免交叉污染。
- 壓力梯度原則:不同功能區設置不同氣壓,潔凈區氣壓高于非潔凈區,核心無菌區氣壓最高(如相對室外正壓 10-15Pa),污染風險區(如陽性菌室)需保持負壓,防止污染物擴散。
- 人流物流分離原則:人員和物料進出通道嚴格分開,避免交叉污染。人員需經多級更衣緩沖,物料需經傳遞窗或專用物流通道消毒后進入。
- 可清潔性原則:所有表面(墻面、地面、吊頂、設備)需平整、無縫、耐消毒,避免死角,便于日常清潔和滅菌。
- 安全性原則:針對生物安全等級較高的實驗室(如 P2、P3 級),需設計負壓隔離、高效過濾排風(HEPA/ULPA)、消毒滅菌系統等,防止生物危害擴散。
根據實驗流程和潔凈度等級,合理劃分功能區域,典型布局包括:
- 人員通道:一更(換鞋、脫外衣)→ 二更(穿潔凈服、洗手消毒)→ 緩沖間(風淋 / 氣閘)→ 潔凈區,確保人員逐步進入高潔凈環境。
- 物料通道:物料入口→ 滅菌室(如高壓滅菌器)→ 傳遞窗(紫外 / 臭氧消毒)→ 潔凈區,避免物料攜帶污染物。
- 核心功能區:
- 無菌操作室(潔凈度等級多為百級或萬級,靜態標準):用于無菌實驗、細胞培養等,需設置超凈工作臺或生物安全柜。
- 陽性對照室(負壓):用于致病菌實驗,需獨立排風,防止交叉污染。
- 培養室、準備室等:潔凈度等級略低(萬級或十萬級),支持核心區實驗輔助工作。
- 輔助區:設備間(放置空調機組、風機等)、廢水處理間、廢棄物暫存區等,與潔凈區物理隔離。